陶瓷来自泥土,经过你的手才变成瓷器,你的心就是它的魂

2019-12-17 12:08:16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没见到郑勇之前,早就听说天津工业大学里有一个执着于漆陶的“追梦人”。当笔者走进琳琅满目的工作室,眼前这个儒雅、斯文的年轻人实在很难与想象中那个“老匠人”联系起来,茶壶、盖碗、瓷盘……郑勇给每一件作品都做了编号,在他眼中,这些物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

刚过而立之年的郑勇是寿州窑陶瓷工艺最小的传承人,近年来作品数量颇丰

郑勇,博士,天津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南开大学东方审美文化中心兼职研究员;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安徽省工艺美术名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天津美学协会器物美学分会秘书长……入选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项目,2016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高校漆艺人才培养项目;主持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两项。2014年教授的课程《中国陶瓷》被天津市教委评为2014年天津市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2015、2016年教授《中国漆画》、《中国陶瓷》课程被评为2015天津工业大学来华留学品牌课程。作品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西南民艺馆、广东大学城美术馆私人收藏。尽管拥有如此多荣誉,郑勇还是最享受独自在工作室创作的时刻,将窗外的喧嚣尽收于泥土与颜料之中。

水与自制陶瓷器碰撞的瞬间也是器皿升华的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

郑勇的工作室位于艺术与服装学院走廊的尽头,面积不大,窗外就是新桥区泮湖,不上课的时光,郑勇都是在这里度过。累了就停下手里的活儿,望望窗外的水鸟,放松一下酸痛的脖子,他喜欢这样宁静而充实的时光。

静谧的校园正孕育着一代“匠心青年”

虽刚过而立之年,但郑勇跟瓷器结缘已经有十几年了。郑勇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家乡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寿州窑所在地。陆羽《茶经》将寿州窑列为第五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兴盛于隋唐,存世350年后,渐渐失传。郑勇年幼时,村子里有一个土窑,看着师傅们练泥、拉坯、印坯、修坯、施釉、烧窑……一团泥土在他们手里魔术一样变成形态各异的陶器,郑勇被深深吸引了。老师傅许淮喜见这个天天跑来看烧窑的少年有热情、悟性高,便收他为徒,郑勇也成为寿州窑陶瓷工艺最小的传承人。

郑勇对一个漆瓷盆进行“犀皮漆磨显”工艺处理

郑勇最难忘的是2000年,师傅允许他烧制自己制作的第一件瓷器——一只小碗:怀着恭敬之心祭过窑神,郑勇将自己的小碗放进炉中,在炉边守了8个小时。“炉门一开就扑上去拎自己的小碗,特别烫,手疼得都叫了出来。”郑勇回忆说。一旁的师傅戴上手套将碗取出来:“陶瓷来自泥土,经过你的手才变成瓷器,你的心就是它的魂。”师傅的话刻进了郑勇的心底。

在郑勇眼中,每一件作品都带着灵气,是独一无二的

“漆陶,顾名思义就是含有漆与陶两个工艺美术样式,陶瓷和漆都是我国先民古老的智慧,他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血亲关系”,一谈起钟爱的事业,郑勇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早在 7000 多年前,华夏先民就已开始使用漆。关于漆的词语和句子比比皆是,‘如胶似漆’说明大漆是最好的粘合剂、成形剂和天然涂料;‘金无足赤漆无真’说明漆是非常昂贵的材料,古代王公贵族享用较多;‘百里千刀一斤漆’指的则是漆采割难度较大,需要很大的人力资源才能获取到生漆。”

漆陶所用的漆要自己制作,采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经过20多道工序,历时六个月

然而,就是这样一种重要的传统工艺,却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体制下被束之高阁。至于陶胎漆器,早在华夏民族良渚文化时期就有制作,它将两种复杂的工艺巧妙结合起来,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正因如此,“漆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目前在全国的传承人屈指可数。作为一名艺术学院的教师,一名工艺美术的守艺人,郑勇认为,自己必须挑起传承、守望、创新的担子。最近几年,他专注于漆陶艺术的复原及创新,追求一种“其人漆居、陶栖而舍”的境界。陶与漆,漆与人,如痴如诉,难舍难分。

郑勇制作完成的漆瓷盆“莳绘跳刀纹清莲盆”

郑勇常说,做匠人一定要耐得住打磨、受得住寂寞。以一件犀皮漆工艺的陶胎漆器作品为例,首先,坯体要经过制陶、制胎、修胎、上釉、烧制等环节,其中仅烧制方法就有常规的电烧、气烧、柴烧,如果采用更加复杂的制造工艺,需要的时间就需要更久;其次,陶体表面可塑大漆的艺术形式多样,可以素髹、变涂、雕刻、莳绘、百宝嵌等多种手法, 一般来说,漆效果要历经烤漆、髹漆、打捻、上色、打磨、抛光等工序,因为漆对温度和湿度都有要求, 因此一件陶胎漆器制作时间大概需要5-6个月的时间才能够完成。

一批作品被送进电窑,经过12小时才能知道结果

“饭可以一日不吃,手艺不可一日耕辍”,这是平日里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对郑勇最日常的打趣,大家都说,郑勇对陶瓷的衷爱已经到了痴迷与狂热的状态。在他的工作室里,他常常窝在自己的天地中一呆就是半天。也正是因为有一颗善于观察的双眼和灵敏脱俗的内心,郑勇的作品才能做到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将自己独创的陶胎漆器跳刀纹大盘命名为“爱莲说”系列,在他的手中,每一个盘子好像都活了,有了生命和灵魂,端庄典雅,气度雍容。

郑勇指导学生制作漆陶作品,让传统文化和工艺能够有序传承

作为一个匠人,制作出来的器物代表一代人对艺术的思考。古人讲求器以载道、器以藏美、格物致知。器物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的繁荣、审美的旨趣,因此郑勇深知使命之重。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去传承既有的艺术范式是我的基本任务,然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它们焕发新的生命力则是我们更重要的使命”。

郑勇的漆陶世界,2016年4月,郑勇在自己的陶瓷作品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分量,只有工匠自己知道,

在人民日报“青春派·寻找匠心青年”的系列报道中这样写道,他们是成长中的“大国工匠”,他们是流动的社会标杆。汇聚他们的力量,追求他们的追求,我们就能涵养一种坚定而追求卓越的时代气质。给他们一片净土,也体现出全社会对劳动与创造的礼赞。

(李杨文 张立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