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里的中国

2019-12-17 12:59:03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家具里的中国

3000多年来,尽管家具的样式和风格发生了改变,但是中国人对木的迷恋和崇尚依然如故。从永存的生活仪式到充满怡情的雕刻,“木”支撑着从古至今的家庭,中国家具在历史风云中波澜不惊的变迁,唤起了国民心中对生活和匠心的敬畏。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家具在不同时期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席地而坐”再到“垂足而坐”的演变,从低矮家具向高型家具的转变,在明清时期,古典家具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辉煌的巅峰时期。

可以说,家具在演变过程中,有着它独特的生存规律,而这些规律也在历史的烟云中逐渐被尘封,现代人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家具为何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欧洲人有着垂足坐的好习惯,是因为欧洲地区气候较为湿冷,气候条件使他们高坐起来。

而亚洲人由于气候相对干燥,则形成了地而坐的起居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型家具才出现,在此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席地而坐,所使用的家具也是一些低矮家具。

根据古书的记载,古人有跽坐、箕踞等不同的坐姿。箕踞则被视为最不礼貌的坐姿。《礼记·曲礼》中也有“立毋跛,坐毋箕”的说法,箕踞就是两腿而坐,平放而直伸,像簸箕一样的坐姿。

当你要了解家具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中国的服饰史。箕踞之所以被视为不礼貌的坐姿,是由当时的服饰决定的。“因为在汉代,古人所穿的是套裤(无裆裤),而不是连裆裤,箕踞就显得很不礼貌,所以,古人一定是跪坐,衣服就盖下来了,将下半身遮住了。

由于我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们从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足而坐,从而制造出适合我们起居习惯的高型家具了。

中式家具有很多值得探究的东西,有时从字面上可以发掘家具背后的知识。

以“椅”字为例,最初的写法是“倚”,有倚靠之意。到了宋代,随着木质家具增多,这个字的写法便逐渐变成木子边的“椅”了。而“凳”最开始就是用来踩踏的,如上马凳,所以凳子是没有方向性的,四面都可以坐,而椅子则是有方向性的。

在发展中的一个过程,每件家具都有它的生存道理。

一个好的家具,在它简单制作的成本之上,有社会学、文学、美学,乃至哲学的考虑,这些考虑全部运用当中,才能使家具高出一个层次。

明代家具的辉煌是建立在宋代的基础上,而且明代家具是有很多当代的顶级文人参与制作的。比如明代的大文人文震亨、屠龙等,他们所著有关文物的书籍,对家具做了比较经典的点评,而今天做这样的人几乎没有。

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家具是一种非常好的结合物,首先它不是短期消费。

一般的家具,尤其是心仪的家具会跟随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所以,在历史上所赋予它精神层面的东西就会很多,但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捕捉到的。

不仅每一种家具都对应某一种身份,并且将“礼”和“仪”承载于家具当中,每个朝代所倡导的生活导向也大有不同,当然有情怀的诗人或是文人甚至独家定制出自己喜爱的形态,每种家具都代表了一种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