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与“灶”有关的崇明老话,你听过吗?

2020-01-09 10:57:09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灶是用砖石或金属等材料制成,用来烹制食物、烧水的设备。人类自从发明了火的运用,砌灶烹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连,诚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人类对灶的使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今天小编带您了解一下在崇明老话里,与“灶”有关的小知识~

在崇明老话里,“行灶”指的是利用旧的缸、坛之类做成的可以搬动的简易炉灶,是旧时故乡贫困人家的配置。“行灶”又被叫做“行灶头”或“行灶头爿”,称其为“头爿”可能因为其形状像人的头颅。

“行灶墨”泛指灶上的烟墨。崇明习俗,新生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时,要在脸上涂一点灶墨,这叫“搨行灶墨”,具辟邪义。“行灶墨”的另一个意思是指头发剪得很平的一圈的发型。

“泥涂灶”是指用泥涂成的灶,只有一个锅即崇明人称的“镬子”,没有烟囱。

上世纪70年代,崇明开始时兴“省柴灶”,它把灶膛用铁制炉垫一隔为二,上部为烧柴用之灶肚,下部为柴烬囤结之处。“省柴灶”主要利用空气流通速度比原来老式灶膛大与快的原理,促使柴火充分燃烧,以同量的柴火烹制更多的食物,达到节柴目的。

没有灶花的灶叫“白身灶”也叫“白坯灶”,一般豆腐店里为“白坯灶”,少数人家也砌有。

一副灶,其组成部件名称较多。砌灶用的砖头叫“灶砖”,从灶台平面砌到屋顶的那堵用来防止灶膛烟灰下落到灶台的隔墙叫“灶山”,在灶的正面砌的一些可以放油、盐、酱、醋等瓶瓶罐罐的空格叫“灶隔梁”,灶台即锅台,叫“灶沿”,灶的背面烧火的地方叫“灶口头”,灶的炉膛叫“灶肚”,灶肚周围叫“灶门口”,灶上用来放火柴盒等用品的小洞叫“灶马桶”,也叫“灶猫洞”,用灶墨即锅灰,崇明人称“镬锈”,调成墨浆,配以其他颜料,在灶山上画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牧童戏牛、山水花鸟等图案叫“灶花”。

锅子,崇明人称“镬子”,也叫“灶头镬子”或“灶头家生”。崇明人家砌二眼头灶或三眼头灶。如砌三眼头灶,外身镬一尺六、中间镬一尺八、里身镬二尺或二尺二。铲锅灰叫“刮镬锈”,而锅内壁锈物叫“镬蚂蚁”,二眼头灶镬子与镬子之间嵌两只铁罐,内外各一,一般三眼头灶内二外一,铁罐,崇明人称“汤罐”,里边灌满水后,利用烹制食物时烟道和灶膛的热量来温水,以资利用。“汤罐”之“汤”即赴汤蹈火之“汤”,是热水的古称。崇明歇后语“鳗鲡死勒汤罐里——不直(值)”即“屈死”。里面的汤罐上有两只舀水的器具,小的叫铜勺,大的叫广勺。崇明老话说:“一百只铜勺一百把柄,一百个人来一百条心”,说明人多心思多。

与“灶”有关的崇明俗话还有:“灶肚不嫌柴蠢,儿子不嫌娘蠢”即“子不嫌母丑”之意。“灶前脱到灶后”是说灶前无米,灶后无柴,比喻极其贫困。“药店里揩灶布,咸酸苦辣裁吃过”比喻什么苦头都吃过。“穷灶口富水缸”是说灶口头柴要少,水缸里水要多。柴多易失火故要少,水多易救火故要多。“只合(音为“gē”)日头,不合灶头;只合灶头,不合枕头;只合枕头,不合寤头。”比喻大家各管各。“灶君公公上天——拣好的说”。崇明习俗,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神即崇明人称“灶君公公”,祈求其“上天奏好事,下界报平安”,比喻尽说好话。

作者:阿能

编辑:李琳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