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黄帝的子孙本来叫作“夏人”,为什么到了商周时被称为“狄人”?

2019-11-02 10:19:10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郭峰(书房记特约作者)

黄帝的子孙,本来叫作“夏人”的,怎么到了商周时期成了“狄人”?

老郭再一次告诉您,黄帝部落是野蛮的游牧民族,最早生活在青海、甘肃的黄河上游,叫“夏河”的地方。详细请看《大夏河,华夏文明的起点》。

这支部落不断东征,先后占领了甘肃庆阳、陕北,以至山西、长城沿线广大地区,但仍保留着游牧习性。

北狄人的地盘,正和今天晋语区的地盘大体相当。老郭常想,带着浓重鼻音的晋语是怎么产生的?是哪个朝代产生的?

晋语这种带很强鼻音的语音,很可能是北狄人留下来的,起码是北狄人打的底子。

北方橙色部分是晋语区,正是北狄人生活的区域。这是偶然的吗?

有一种动物是游牧民族的帮手和最爱,那就是鹰隼、雕,也就是猎鹰,作用与猎犬同。你看塔吉克等民族,非常崇拜鹰,他们架着鹰四处捕猎,跳着“鹰舞”,唱着赞美鹰的歌,被称作鹰的民族。道理是一样的,游牧民族都喜欢鹰。

塔吉克民族的“鹰舞”

黄帝部族,也就是“夏族”,也喜欢鹰,鹰是他们的图腾。这个“鹰”就是“翟”,一种草原牧民喜爱的黄鹰,嘴部弯曲,利爪,轻捷善飞,捕食兔子、禽类。

我们看这个“翟”字,它发“dī”音,音若“敌”。上边是“羽”,表示“鸟”,下边“隹”,还是个“鸟”。商人造字时,反复说这是个“鸟”。

老郭再一次重复,“汉字不是黄帝造的,是商人造的。”

仓颉

文字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了。一个文化要成为文明,必须具备三要素:文字、金属、城市,缺一不可。你看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5500年;埃及文明,5100年;古巴比伦,5000年;印度哈拉帕文明,4600年;克里特米诺斯文明,4600年。都很早啊,这三样,人家都有。

我们对世界说,中华文明5000年。

人家说,你拿出“三要素”。

我们说,从黄帝、炎帝算起。

人家说,那不算,那是神话,要实物。

我们当时最早的实物是西周的青铜器,那才多少年,满打满算3000年。

人家说,不好意思,中华文明只能3000年,从周算起。

梁启超这帮人就很着急,明明5000年,说了多少年了,咋就少了2000年?

于是就找,还终于找到了,就是“甲骨文”“殷墟”“后母戊大方鼎”,文字、金属、城市,都有了。

外国说,这个算,中华文明从商算起,3600年。提前了600年。

今天你去欧美,会发现他们的世界历史课本,中国历史从商开始。

所以说,“后母戊大方鼎”意义重大,三要素,它占了两。

商王祖庚的母亲名叫“戊”,为了祭祀“戊”这位母亲,铸的这个鼎,所以叫“后母戊”。文通字顺,初中生就能理解,却让一位“太斗”读错了,成了“司母戊”。

“司母戊”不上讲啊,怎么理解呢?但“太斗”定了调,别人也不敢说,就“司母母”了几十年,还写进历史教科书。前几年,听说拨乱反正了,终于重见天日,恢复“后母戊”本来面目。

“司母戊”

传说汉字是仓颉造的。已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字系统,共4600个字,是一个人创造的吗?

世界上的古老文字,无论是埃及象形文字,还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还是印度哈拉帕印章上的图像和符号,都是人类在成百上千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完善创造的,汉字是仓颉一人创造的吗?仓颉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一个集团?

您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山、鸟、鱼、川、水、火、木,大部分还能辨识,和今天的文字是一脉相承的。黄帝创造的文字在哪呢?

陕北神木石峁古城,有7个故宫大,专家说是黄帝的昆仑城,4300年了,发现了青铜刀,如果再发现文字,中华文明又能提前700年。

考古工作者非常重视,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不许有任何纰漏。但发掘了好几年,没发现任何符号,一点文字的信息也没。

老郭迫切希望,石峁古城能发现一个地窖,是黄帝的档案馆,里面装满了石片,上面刻满文字。那样的话,中华文明就4300年了,而不用从商开始。

很可惜,没有,没有发现任何文字符号。

神木石峁古城发现的青铜刀和范

黄帝部族分成几十个甚至数百个部落,也可称其为“方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鹰图腾,也就是“翟”图腾。有的是“赤翟”,有的是“白翟”,还有“青翟”“墨翟”等。有史料证明,白翟生活在陕北和山西北部靠近黄河的地方,赤翟生活在山西大部,青翟和墨翟不得而知。

《后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说商朝末年,以岐山周原为根据地的周,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意思是周人在商的支持下,征伐鬼方和西戎,光酋长就俘虏了20人。关于“鬼方”,老郭后面专门说。

周投靠了商,把屠刀举向同胞兄弟,成为商的爪牙。

这次战斗,光酋长一级的人物就俘虏了20人。一则说明征伐顺利,战果丰硕;二则说明戎狄部落很多,很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力量。这也是戎狄最后被周一个个灭掉的主要原因。虽然你骁勇善战,但不能团结起来,不能一致对外,甚至“攘外必先安内”,搞内讧,就被周一个个吃掉了。

这也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区别。

草原民族分散,每家每户住得很远,居无定所,四处游荡。单于要去打仗,得提前半年通知,让士兵自备战马、兵器和牛肉干,于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地集合,这才有了《木兰辞》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草原民族不仅不便于组织,而且不便于收税。他住得那么远,那么分散,居无定所,税务官去哪找你收税?没有税收保障,抚恤金也发不下去,粮草也解决不了,打着打着就断顿了,底气不足。

英国为什么能打,和西班牙、法国、俄国打,无论打多久,最终保险英国赢。为什么?因为英国有完善的金融体系,政府可以向银行借货,10%的利息,银行们就很高兴。俄、法、西班牙打着打着,把家底打没了,没钱了,打不动了。英国可以向银行家们借钱,英镑源源不断,英国赢就赢在金融上,不只是船炮厉害。当然,它的船炮也厉害。

英国皇家海军

草原民族趋向分裂,是它的生产方式造成的。老郭的幼年在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度过,我们大队有10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有一群羊,每群二三百只,都是社员同志的公有财产。还有驴,也是社员同志们的公有财产。社员同志们就盼望着跌死个驴,摔死个羊,就能打“平伙”,吃点肉。

现在农民家里有个牛,有个驴,看得比娘老子还亲,就怕病了,怕累着了,冬天还给搭件旧衣服,保温取暖,驴和牛也过上了幸福生活。老农们就感叹,过去社员可怜,生产队的牲口也可怜,脊梁烂得像扣了碗红烧肉,磨得骨头都露出来了,滴答着血,也没人心疼,还拿鞭子抽。

我们大队有10群羊,羊多地少,争夺草坡。这10群羊绝不会走一个地方,他们互相避让,你走东,我就走西,你上坬,我就下沟,总之要分开。

但种地就不一样了,一个人种不了,又要捉耩子(jiǎng,扶犁),又要点籽,还要抓粪,是个生产小组。社员同志们相跟一群,扛着镢头,推着“勒勒拉”,嘻嘻哈哈上山,参加农田基本建设,修理地球。

集体劳动

每家每户固定,住得集中,你跑不了,平时就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税务系统,组织管理严密。要打仗,集结也容易,国王一声令下,一个月完成集结。后来,有国家财政作保障,甚至有了常备军,这就更了不得了,随时可以拉出去打,效率奇高。

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民族。你看中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是大趋势,历朝历代都追求大一统。草原民族总是处在分裂状态,阿拉伯民族分成大小22个国家,同是雅利安人的欧洲也分成好几十个国家,分裂是他们的本性。如果彪悍的游牧民族统一了,那就势不可挡。“金兵过万,势不可挡”。

我们再看这个“翟”,没有贬义,是中性词。那怎么行,给他换个诬蔑的贬义词。于是,掌握文字,掌握话语权的商人就造了个有贬损义的“狄”字。

“狄”,左边是“犬”,骂你呢,是只狗。右边是“火”,“明火执仗”“杀人放火”的“火”。贬的意味明显。

“狄”

也有人分析这个“狄”,是“举着火把,拉着犬”,一副行军打仗、外出狩猎的模样。好像也说得通,但商人不会有此美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