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三国第一“谋士”还是第一“人精”?乱世中选对老板有肉吃

2019-12-18 10:35:55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贾诩,字文和,纵观他在三国的表现,实在毫无违和感。说他是谋士,不如说他是游侠更确切。他跟过董卓,作乱过京城,煽动李傕、郭汜造反;接着跳槽段煨,但是不受重用;跟过刘表,评价他多疑,注定碌碌无为;遂又跟了张绣,两人联手打跑了劲敌曹操;趁着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火拼时,贾诩说服张绣投靠了处于劣势的曹操。至此在曹氏处站稳脚跟,献计献策,寿终正寝。

说起来也奇怪,他先后跟了这么多个老板,居然没有一个老板说他坏话。一个人能做到此,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话说他的老板有点多,这也不能怪他。士的产生本身有先天不足的基因存在,到了三国,谋士们也没有走出这尴尬的境地。

士阶层摆不脱的依附性

早在西周及春秋前期,学术典籍文献都为官府所垄断,尤其掌握在史官阶层手中,民间百姓无缘亲睹其容。到春秋中后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宗法世袭制度遭到破坏。原来的王官们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俸禄,史官阶层开始四处流散,官府的典籍文献也开始四散于野。

史官阶层的流散,引发私学兴盛,再加上官府典籍文献的扩散,这些带来了文化史上一个巨大的变革,那就是大量民间知识分子的崛起。士,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

“士”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参加生产劳动,主要靠公卿大夫的赏赐来生活。春秋中后期,养士之风盛行,士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到了战国,游说之士的产生及影响力,使得各国更加注重士的作用,士开始参与政治,更甚者则左右政治。从此,士大夫们开始了在政治和文化舞台上的翻云覆雨。

士的产生,不难看出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士阶层的经济地位、社会身份以及价值取向,都离不开王宫贵族们的给予,从而产生以“依附性”为特质的生存方式。

士的依附性很有现实意义,如今我们芸芸大众,就如同士,对于老板,既有依附性,又有独立性。这样看来,贾诩作为一名谋士频繁跳槽也可以理解,必竟混口饭吃在哪个年代都不是那么容易。

贾诩的过人之处

贾诩,作为一名游士,他最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其次才是“深明大义”。在解决吃饭这个问题上,他选择了脑袋比他弱的老板,董卓女婿牛辅、李傕、郭汜、段煨、张绣等,在智谋上,都不能与其相提并论,因此为自己赢取了最大的生存空间。

贾诩的生存之道,算得上是一个“人精”。据《三国志·贾诩传》记载,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以上意思是说,贾诩因病辞去了郎官之职,在去往汧[qiān]县时,路遇叛乱的氐族人,和他同行的几十人都被活埋,唯有他虎口逃生。他对氐族人说,他是太尉段颎[jiǒng]的外孙。段颎做过边将,功劳大,极有威望。贾诩借他的名头来消眼前之灾,为自己捡回了一条命。

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火拼,双方都想拉拢张绣。而张绣见袁绍人多势众,早就想好要投靠袁绍。不想袁绍来人却被贾诩一口回绝了。然后,他对张绣分析了投靠曹操的理由: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有正统作后盾。第二,袁绍人数众多,又占上风,投靠过去,他们并不会被看重。反观,曹操处于劣势,投他过去好比雪中送炭,他肯定会心怀感激,竟而他们得到厚待。第三,曹操心胸开阔,有霸王之气,必不会计较之前的私仇。张绣曹操交过手,把曹操长子曹给杀了。所以投靠曹操,张绣心有余悸。最终,在贾诩的开导下,他们二人投靠了曹操。

说起来这件事,贾诩看似为张绣指路,实际上贾诩也是在找自己人生的下一个老板。他早就看出袁绍不能成事,张绣也不行,而北方真正有实力的老大只有曹操。他这一系列操作做得滴水不漏,可谓精明之极。

贾诩的过人之处在于,有胆有识。关键时刻,不论英雄气短,活着才是王道,面对悍匪,淡定从容,以智取胜。面对迫切形势,反其道而行,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他的聪明在于知进退

他跟过的大佬没有人说他不好,实质上我们看他也没什么好的,但是为什么老板们不抱怨他呢?这又是他的一大精明之处--知进退。

贾诩跟着段煨的时候,段煨并没有重用他,因为他的名望,段煨心中忌惮,故只是表面装出一副尊奉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味的防着他。贾诩也心里打鼓,自知此地不能久留,私下与张绣交往,随后离开。他走的时候,有人问他,段煨对你那么好,你怎么忍心离开?贾诩答:段煨性多疑,待他不薄却不敢再依附了,恐有不测。如果我走了,他定会高兴,希望我为他求取更大的援助,这样一来,他也不会怪我,还会善待我的家人,我和家人都可保全,岂不是两全齐美。

他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在于双赢,老板和他都有好处,谁还会对他有意见,难为他呢?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对形势把控和非凡的洞察力,从而做到知进退。

当生存不是问题时,他才想起了“深明大义”

贾诩到了曹操处,果然也没让曹操失望。官渡之战有他的功劳,打败韩遂、马超也有他的出谋划策。于是,他的威望也水涨船高。诩曰:“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

当曹丕向其求取夺帝位之术时,他才开始真正的做起了一名“谋士”。他对曹丕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意思是只要你广修德行,勤奋做人,不要违背为人子的德行。曹丕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深自砥砺”。

当曹操向他请教该叫谁当接班人时,贾诩故作沉思状而不答,曹操又问,他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曹操听后大笑。袁绍和刘表当年都是因为立幼不立长而导致了兄弟自相残杀,这样的窝里斗恰对曹操取胜起了帮助作用。

贾诩没有正面回答曹操的问题,而是无形之中告诉他以史为鉴,既帮了曹丕,又帮了曹操。曹丕即位后,一心想要出兵攻打吴、蜀二国,于是问贾诩先打哪个好呢?

结果,贾诩并不支持曹丕此时出兵,他说现在最要紧的事是以文德修养志来让百姓信服,等着吴、蜀两国生变,到时伺机而动。他向曹丕分析了吴、蜀两国的优势,阐明冒然出兵必败。结果曹丕一意孤行,发动了江陵战役,最终惨败而归。

贾诩的一生,前半生为生存所累,形势所迫逼成一个“人精”,后半生有意为国效力,但终有忌惮,虽不乏一名“谋士”的精神,但终其一生所观,始终是精明优于谋略。

贾诩的评价

贾诩是个有才之人,无可非议,但如果说他是个有德之人,则要打个引号。

历史上对贾诩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年轻时,有名士夸其有张良、陈平之才。《三国志》作者陈寿也把他看作和荀攸同一级别的人物。纵观三国历史,名臣名将众多,但不少都随着历史的洪流领盒饭下线了。像贾诩这样从第一集活到最后一集的人物不多,关键养老金还丰厚,全家受益,死后还加封太尉,官居三公这列。可以说,在三国那个纷乱的年代还能光宗耀祖,贾诩的人生的确很精彩。

那么,他就没有遗憾的地方吗?

有,在他的身上,我们没有看到“义”。义之于内即“正义之心”,义之于外即“仗义之举”,义之于目标即“大义之境”。“义”又是“仁”的捍卫者,而仁即下德,贾诩无仁爱之心,德不配位,故注定不能取得与诸葛亮、周瑜一样的成就。我们看到的贾诩大多数时候都在“独善其身”,通过不断的更换老板来达到自己致富的目的。这也没什么错,只不过人生也就这样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