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托孤”,一场豪赌,赌的是人性

2019-12-18 12:15:27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商朝后期,王位继承开始由兄终弟及转变为嫡长子继承,之后再逐步发展为“立贤不立长”,总之,子承父业的传统算是流传下来了。但这样一来,也会面临继承人还未长大,先皇就撒手人寰的局面,容易造成朝政不稳。于是聪明的皇帝们想出了“托孤”的招数。

“托孤”,就是委托信赖的大臣来辅佐幼帝,比如刘备在白帝城将刘禅托孤给诸葛亮。帝王们希望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江山能顺利交接给儿子,并且国家仍能平稳运转。但是,大多数的帝王托孤都事与愿违,要么皇位不稳,要么托孤大臣不得善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帝王托孤,就是在赌人心,这对新任接班人以及托孤大臣而言都是一场考验。

托孤的几种方式

帝王选择托孤大臣通常有几种方式,一种为选择一位辅政大臣进行辅佐,比如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就是由随国公杨坚进行辅佐,最终的结果是,杨坚代周建立了隋朝。

另外,还有太后与辅政大臣共同辅佐,或同时任命几位大臣为顾命大臣以形成权力制衡。

咸丰帝驾崩之际,正直晚清风雨飘摇,咸丰深思熟虑,启用了八名顾命大臣,为了防止顾命大臣权力过大,还特意留下两枚印章给慈安太后与新帝,希望可以以此约束八大臣。咸丰精心设计了这一制度,以达到顾命大臣之间相互牵制的目的,但结果事与愿违,还间接促成了慈禧的垂帘听政。

以上几种托孤方式,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帝王和辅臣往往至少有一方势力受损,托孤往往以惨淡结局收场。托孤制度惨淡收场原因

幼帝与辅臣的天然对立属性

新皇在实力较弱时,必然会依附于托孤大臣,但当羽翼渐丰,便会害怕大臣的权力过大,从而危及到皇权,这种心态主要是因为皇权与辅政大权的天然不可调和性。当辅政大臣的权力过大,则皇权会受损;当皇权增大,则臣子的权力会削弱。

康熙初期,由索尼、鳌拜等四大辅臣进行辅政。因索尼年事已高,苏克萨哈性格软弱,遏必隆又毫无主见,导致鳌拜势力日益增大。眼见鳌拜越发肆意妄为,康熙帝为了巩固皇权,便设法除掉了鳌拜。扫清鳌拜,是康熙为了收回权力,必经的一个步骤,也反应了集权制下,权力分割必将会带来的流血牺牲。

托孤大臣的权力是先皇赐予的,但其权限以及行事却未做明确限定,如果任由辅臣的权力坐大,则不利于皇帝亲政,幼帝与辅臣势必要分个高下,难以长时期和平共处。

权力是野心的催化剂,别拿权力考验人性

野心是人所特有的一种欲念,一旦产生,便挥之不去,通常与权力搭配在一起。纵观历朝历代的野心家,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反过来,权力也会催化野心,当人尝到了权力的欲望,便越发不能罢手。

先皇托孤时,通常会考虑到大臣的能力、才学、声望、人品以及对皇室的忠心程度这几点。其中,能力、才学、声望都是相对客观的要素,而人品以及忠心则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主观判断。

刘备能选到诸葛亮这样忠心耿耿的托孤大臣,实属大幸,更多的托孤大臣,他们沾染上权力之后,便越发狂妄悖逆,甚至谋朝篡位。如司马懿、王莽之流,当他们越接近权力巅峰,越能感觉到距离顶峰一步之遥的差距,野心蓬勃而出。

都说别用金钱考验人性,其实,权力也是一样。即使一开始忠心耿耿的忠臣,在接触权力之后,欲望也会膨胀,权力实在是一副催化剂,能催发出人心底的欲望。

其实,帝王为了避免辅政大臣权力过大,也精心设计了几位大臣共同辅佐的方式,比如汉武帝托孤霍光、上官桀和桑弘羊等四人辅佐刘弗陵。但无奈,最终,几位辅臣之间总会发展成要么明争安斗,要么一家独大,其余人沦为附庸,并不能有效地形成权力制衡。

究其原因,还是权力心在作祟。大臣之间政见难以得到统一,又彼此不服,只有铲除异己、一家独大,方可罢休。

幼帝与辅臣的沟通存在问题

幼帝虽然贵为皇帝,但实际的掌权人却是辅政大臣,二人之间的关系亦父亦师。辅政大臣容易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全部灌输给幼帝,但随着幼帝年纪渐长,有了自己的判断,方方面面的矛盾就产生了,比如政治见解、家事处理等方面,幼帝必须事事听命于辅政大臣,会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尊重,长此以往,二人之间的隔阂加深,甚至彼此仇视。

霍光为汉朝鞠躬尽瘁,且为人沉稳持重,但在其死后也仍被清算,与他干涉皇帝的生活不无关系;张居正死后也遭遇了相同的处境,也是因为对小皇帝太过严苛,遭致了不满。

总结

尽管托孤总是以惨淡收场,但托孤也并非一无是处。幼帝太弱时,辅政大臣能起到辅佐国家政局的作用,也避免了朝局不稳定而使国家颠覆。但是此举太考验托孤大臣的人品,对于大臣自身的危险系数也极高。启用辅政大臣,是封建帝制自身的狭隘性所导致的,是一种极其无奈的举措。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