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渭南科举状头状元考

2019-12-26 17:52:08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年科举制度,渭南士子考状如何,概括起来两句话:八百进士,十三状元(也可称廿月一进士,百年一状元)。

何谓八百进士?据1990年有关资料,陕西科举共考得进士2530人,渭南744人,第一轮县级志书出版后统计为801人,概称八百。其中大荔(含朝邑)152人,蒲城108人,韩城102人,华阴96人,临渭86人,华州66人,合阳60人,富平54人,澄城44人,潼关22人,白水11人。进士总数列陕西之首。

所谓十三状元,包括隋代进士第一1个,唐代进士榜状头10个,五代状元1个,清代状元1个。

科举制度选拔文武状元有多少,全国尚无一致数据。萧源锦《状元史话》统计全国文状元为591人。赵英整理的唐至清武状元293人。周腊生根据多年考究,统计全国状元为914人。

历代科举陕西状元有多少,《陕西省志》持5人之说。新编《陕西省志教育志》认定状元人数较历代《陕西省志》虽多一些,但未列其名。郎菁《历代陕西状元考略》认为,自唐至清,陕西籍状元共21人,其中渭南籍(即同州、华州籍,今渭南境内在科举时期多属同州、华州)4人:程行谋、杨护、寇湘、王杰。张万龙《中国历代陕西籍状元名录》列陕西籍文状元16人,其中同华籍3人:白敏中、寇湘、王杰。《渭南市志》第四卷《教育篇》列渭南历代科举状元3人,白敏中、杨纮、王杰。另据1990年《韩城市志》第607页载“元代,郝鼎臣中状元。”至此,列名的渭南籍状元有7人:程行谋、杨护、寇湘、白敏中、王杰、杨纮、郝鼎臣。导致文献记载状元人数差异的原因,主要在科举制度演变和状元称谓演变。

纵观科举轨迹,所谓状元,指由朝廷命官主持,用同一套试题,在同一地点考试,经统一阅卷、排名,并经最高当局(自宋太祖起由皇帝)确认发榜的进士科第一名。近半年来,笔者通过查阅隋至清文武科举状头榜首状元名录,与《渭南市志》《人物传》《表》相比照,《渭南市志》未列或列举不详的与《华阴县志》《韩城市志》《华县志》《临渭区志》《潼关县志》《澄城县教育志》《韩城市教育志》等相稽考(以上所列市县志书均为1949年后出版物,下同),得到科举时代渭南状头状元13人名单,附之于后。

杨纂(?-约650)隋华州华阴(今华阴市)人。《旧唐书》有传:“杨纂,大业中,进士举,授朔方郡司法书佐”。《新唐书》也有“杨纂,大业中,第进士”记载。唐太宗时曾任吏部侍郎,河南道巡察大使,尚书左丞,迁太仆卿,代理雍州别驾至户部尚书。去世后赠幽州都督官衔,谥号恭(一说敬)。隋时虽无状元称谓,但考虑状元称谓的历史演变因素,加之隋创科举之制,文献查得隋代进士科第一,全国有7人,陕西2人。赵瑛整理的状元名单已将杨纂列为隋代状元。本文列为进士第一以溯正源头。《渭南市志》有传。

程行谋(谌)(644-726)上元三年(676)丙子科进士榜状头。从苏颋《程行谋神道碑》拓片知,程为唐华州郑县(今华州区)人,其曾祖程庆,仕隋至长子令;祖父程德淹,为隋太康令;父程药王,唐初为秋浦令。程行谋及第后,初补潞城(今山西潞城县)尉,转平棘(今河北赵县)尉,换虞乡(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东虞乡)主簿。守丧期满授鄠县(今陕西户县)尉,长安元年(701年)调万年(今陕西西安市)尉。迁左肃政台监察御史里行。历殿中左右肃政丞、侍御史,弹劾不避权贵,遭诽谤,出为幽州(今北京市城区西南)司马。幽州都督薛讷聘为幕僚。迁定州(今河北定县)长史,未赴,入为金部郎中。景龙元年(707年)征拜长安令,持政平允,秩序井然。不久,迁将作少匠、少府、少监,封广平候,食邑千户。转刑部侍郎兼宋王府长史。四年(710)出为蒲州(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刺史,兼本道按察使,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入为鸿胪卿,迁御史大夫,开元十四年(726)春卒于洛阳家中,享年83岁。追赠右丞相。夺魁时间系周腊生考证。今《华县志》《渭南市志》均无记载。周腊生《唐代状元谱》有详细考证。

张仁愿(?-714)唐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人。在武则天长安年间(702-704)列武举榜状头。初任殿中侍御史,后任兵部尚书,加光禄大夫,左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韩国公。迁镇国大将军。历四皇,睿宗即位后,辞相归故里。逝后追赠太子太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武状元而任宰相者(出将入相)。《渭南市志》有传。与白居易、寇准并称“下邽三贤”。

郭子仪(697-781)唐华州郑县(今华州区)人。玄宗开元(713-740)初年以武举异等列状头,初授左卫长史,佐四皇,历仕六十余年,再造唐室、两任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由武举状元而任宰相者。中国历史上由武状元而任宰相者只有两人,均生于唐华州境内。公元781年6月14日在家中去世,享年85岁,赠太师。陪葬唐肃宗陵。《渭南市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200人物》均有传。《辞海》列有专条。

杨仲昌(693-741)弘农华阴(今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19世孙。其父杨元琰,因扶助中宗李显复位有功赐爵弘农郡公,睿宗即位后封魏国公。杨仲昌16岁起,任右千牛,届满补太庙丞,亲累补为蕲州司户参军,因贬以文士身份入剑南西川韦抗幕府掌书记(715-716),父丧后因叔父敦逼,应糊名考,判居上等。据多方考证,杨仲昌为唐开元六年(718)戊午科进士榜状头。及第后历汾州孝义令、华州下邽令,累官吏部郎中。新编《临渭区志》称唐“号州”人。疑为华州之误(唐360州中无“号州”之名)。《华阴县志》“方内著作栏”内有“杨仲昌集(十五卷)·杨仲昌著”,《新唐书·艺文志四》有载。1984年,灵宝县豫灵镇群众在黄河滩涂捡得杨仲昌、杨仲嗣兄弟墓志两方,现存函谷关碑林。墓志载:杨“公弘农华阴人”,生于长寿二年(693),“卒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全唐文》235卷载席豫撰《唐故朝请大夫礼部侍郎上柱国高都公杨府君碑铭(并序)》,记录虽详而父名有误。

杨护(717?-777?)唐华州华阴(今华阴市)人。玄宗天宝六年(747)丁亥科进士榜状头。大历八年(773)任职左巡使殿中侍御史。同年九月,因阻拦晋中男子郇谟哭奏皇上被贬。官至水部郎中。《华阴县志》唐代仕官栏有“杨护,郎中。”生卒年月系周腊生考得。

杨誉(718?-778?)唐华州华阴(今华阴市)人。玄宗天宝七年(748)戊子科进士榜状头。曾官兹州刺史、汾州刺史。谥静。《文苑英华》收有其作《纸鸢赋》一篇。《渭南市志》第五卷《政治人物》《表》列其名。主要职务栏为“静公”。

杨纮(721?-781?)唐华州华阴人。玄宗天宝十三年(754)甲午科进士榜状头。《华阴县志》古代进士栏目列为状元。《渭南市志》列为状元。

白敏中(791-861)唐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人。长庆二年(822)壬寅科进士榜状头。先祖为山西太原人。北朝(386-581)时迁至韩城,遂为同州籍。曾祖白温自韩城迁至下邽县下邑里(今临渭区下吉镇西关村一带),为华州籍。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堂兄。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渭南市志》有传。

杨赞禹(瑀)(860?-920?)唐虢州弘农(治所在今河南灵宝市)人,其家在今潼关县境内。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庚戌科进士榜状头。曾官左拾遗。《华阴县志》唐代仕官栏有“杨赞禹,郎中。”赞禹为汉太尉杨震之后,其父知退官至左散骑常侍,祖父杨虞卿为元和元年(810年李顾行榜)进士,白居易妻之堂兄。官至京兆尹。曾祖杨宁官至殿中侍御史,国子祭酒。杨赞禹生活的时代,杨氏已是累世高官豪族。《新唐书》显示实际住址在唐长安(今西安市)朱雀大街一带。史书载:杨虞卿、杨汝士等杨氏兄弟四人居唐长安朱雀街第五街次南之静恭坊西袄祠西北隅,四门并立,号静(靖)恭杨家,也号静恭四院。杨氏子孙多住此求学,华阴是籍贯。

杨赞图杨赞禹胞弟。唐昭宗乾宇四年(897)丁已科进士榜状头。及第后进翰林院,曾官左丞,又为弘文馆学士,官至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华阴县志》唐代仕官栏有“杨赞图,员外郎。”天佑四年(907)与其兄南下福建依附琅琊王为座客,不知所终。

寇湘(920?-970?)寇准之父,五代华州下邽(今临渭区)人。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54)甲科榜首。清代徐松《登科记考》第二六卷第996页记“后晋齐王开运二年进士十五人:寇湘状元。见《玉芝堂谈荟》”。可见宋时非官方文献中有称“状元”记载。孙忭《寇准碑》称:“父湘,博古嗜学,有文章名,晋开运中登甲科,冠多士。后应辟为魏王记室终焉”。

王杰(1725-1805)清同州府韩城县(今韩城市)人,字伟人,号惺园,畏堂。其父在江浙当幕僚。乾隆十八年(1753)王杰以拔贡生选授蓝田县教谕(正八品)。因父丧未到职。相继入两江总督尹继善、江苏巡抚陈宏谋幕,作幕养母,并拜尹、陈为师。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恩科状元,是渭南第一个由朝廷发榜确认的状元,是陕西清代第一个状元,是清代十四位状元宰相之一。也是清代十二位有谥号状元之一。嘉庆十年(1805)正月卒于京邸,追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文端。

以上13人,及第时或称进士第一,或称进士榜状头,或称状元,按目前学术界观点,皆称状元。

以下5人需继续考证:

一是杨凭,唐代宗大历九年(774)年上都(即长安)进士科状头。二是杨凝,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进士榜状头,杨凭胞弟。此二人在《华阴县志》进士栏、方内著作栏内均列名,但与灵宝县宣传的“三杨”(含其弟杨凌)在籍贯上形成争议,需对籍贯继续考证。三是杨建中(1125?-1185?),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第一。杨建中籍贯、生卒年月不详。新编《澄城县教育志》“澄城籍科举进士名录”中有“金代明经进士杨建中”,曾官“监察御史”,是否同一人,需要继续考证。四是杨遂,字号、里居、生卒年均未详。宋开宝五年(972)进士科状头。《华阴县志》唐代仕官栏内有“杨遂,参军”记载。是否为同一人,需要再考证。五是《韩城市志》《韩城市教育志》所列元代状元郝鼎臣。目前元代状元榜无元太宗十年(1238)榜。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元代科举第一次为元太宗九年(1237年)。此时尚未夺得全国政权,也未举行会试与殿试。元代第二次科举考试在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次年举行会试,状元张起岩。郝鼎臣状元及第时间或及第朝代均需考证。

考证发现,渭南状元以唐代居多。隋、五代、清各1人。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因素。《陕西通史》认为,西周之前,关中东部平原是陕西华夏族的聚居地。二是唐代科举有“同华取解”典故(附注),即朝廷分给同华二州的解送名额多。因此唐代近百名籍贯不明状元中是否还有同华籍乃至陕西籍,尚待进一步考证。

另外发现,唐代渭南状元杨姓居多,占7人。据对唐代已知状元出身统计,唐代状元有75%来自皇族贵胄,有16%左右来自权贵子弟,有8%来自社会底层。华阴杨氏在唐代既属皇亲(如武则天之母为杨氏),也属权贵(华阴杨姓在唐代有11人任宰相)。加之唐代官学体制较完备。文武七品及以上官员子弟在国子监、门下省就学有优先权。唐代渭南的豪族官僚除杨姓外,尚有郭、白等姓氏,其中级、高级官员子弟多在长安就学。从目前已初步探得的状元看,豪族显姓籍贯不明状元中是否还有同华籍,仍需考证。

另外,唐代进士第一的待遇与后世不同。唐代取得进士后,大多数不立即授官,授官还要参加“制举”。从取得进士到授官一般要等待三年。如白居易,进士及第到授官经历四年。唐代进士即使授官,多从九品始。据周腊生考证,有些进士第一(状元)做官二十余年,仍为九品。考证搜寻工作宜从古志下层官员中探索。而下层官员在古志中难有纲目,只能从历史演变的故事中或墓碑、墓志中查询,或从同榜著名进士的故事中查询,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同华取解:唐代科举取士步骤为:乡试(州、县考试)→省试(尚书省礼部考试)→吏部复试,自武德四年(621)至开元廿四年(736),一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开元廿四年,考功员外郎李昂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遂移贡举于礼部,由侍郎主之,礼部选士自此始。推荐符合要求的考生参加考试称为“解送”,“解送”名额由中央政府以法确定,多则七千人,少则一千人。武宗时期,每年全国“解送”1700余名,其中中央两监生侍有500-600名,时全国有1500多县,每县不足1人。谁能“解送”,与家庭地位不无关系。另外,各地贡生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京兆府与同华二州最受优待(分得“解送”名额多)。五代人王定保说:“同华解最推利市,与京兆无异,若首选,无不捷者”(《唐摭言》卷二)。因此,权要子弟千方百计争取在京兆、同华二州“取解”(取得解送名额),史称“同华取解”。实为科举移民,是今天高考移民之源。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