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教你好好说话:如何回答领导提出的难以回答的问题

2019-12-30 10:46:41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出处】《资治通鉴》 卷一 周纪一

【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译文】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解读】魏文侯是战国初期的一代雄主,他在位时礼贤下士,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是魏国百年霸业的主要创立者。

李克,是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儒家卜子夏的弟子,在魏武侯(魏文侯之子)时期担任中山相。

在任何组织,人事问题都是非常敏感的。尤其在讨论、酝酿人事任免的关键节点时,往往局限于少数人。如果领导就人事问题向你咨询意见时,你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李克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当魏文侯问他“翟璜、魏成两人谁是良相”时,他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

一是魏文侯作为强势君主,谁来担任良相,内心肯定已经有倾向性的人选。他来询问你的意见,无非是想来印证他的选择是否正确而已。所以无论怎么回答,对于大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二是翟璜是李克的贵人,是他把李克推荐给魏文侯,才有李克现在的职位。如果明确推荐翟璜,会让魏文侯认为李克这是报恩行为,甚至是站队行为(最忌讳)。如果推荐魏成,李克在翟璜那里更加不好交代,几乎是自绝于于翟璜。所以无论推荐谁,李克都将面临两难局面。

三是国相是非常尊贵的职位,地位远在李克之上。如果自己举荐了一方,而如果是另一方担任了国相,这将对李克今后的政治生涯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所以这次推荐是需要承担一定代价的。

基于上述三点,李克采用了讲原则、讲道理的方法,既聪明地回答了问题,又狡猾地回避了问题。

首先,李克提出“卑不谋尊,疏不谋戚”,告诉魏文侯(领导),人事问题不在我的职责范围内,自己没有考虑、也不敢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展现了自己忠于本职的形象。

其次,李克进一步提出“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我对情况不熟悉,也没有觊觎或干预朝堂的人事问题,既委婉地提醒领导,又聪明地展示自己的“单纯”“实干”想象。

最后,李克在没有办法回避的情况下,提出了选人用人的五大标准(不得不说,这五点非常到位,用在现在社会也非常有实用价值),帮助领导做决策、又不越权做决定,展现了自己的卑微和聪慧。

对于李克的回答方法和态度,魏文侯是满意的。

这里也告诉我们,如果在遇到类似敏感问题时,能回避就回避,能不参与就不参与。如果不得不回答的话,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讲方法、讲原则,切不能胡乱表态、胡乱开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