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若在,明朝尚可挽回败局

2019-12-30 11:52:50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曹化淳在明朝灭亡前曾对崇祯说魏忠贤若在事情必不至此。李自成攻陷紫禁城之前,崇祯皇帝追念魏忠贤昔日的功绩,将其改葬于香山碧云寺。

魏忠贤

崇祯刚继位的时候,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除去了魏忠贤。为何在国家败亡之际,又想起给这位“九千岁”平凡了呢?

这位明朝的大太监如果真的还在世的话,能够挽回明朝的败局吗?我认为,即使不能挽回也能够延长明朝的国祚。

那么魏忠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乍一看史书介绍,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专政份子。这是由谁来盖棺定论的呢?自然是当时对他深恶痛绝的文官集体,所以这个恶名一直流传到现在。

那么魏忠贤在任时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呢?

翻遍史书发现魏忠贤做的最主要的两件事:

一个是收税,就是对东南沿海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的富庶城市进行了收税。

一个是对东林党的打压和屠杀。

这些以东林党为核心的文官集团是什么背景呢?为何如此遭受魏忠贤的迫害?这就是近几百年来萦绕在我们头上挥之不去的财阀集团。

从北宋中期开始,资本主义萌发迅速发展,各省内部形成了代表着各自利益的财阀,而台上的政治人物又都是各个利益集团的代理人。就像民主党上台支持华尔街、硅谷。共和党上台支持石油、钢铁等传统行业。各大总统只是利益集体的代言人一样,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就要替身后的利益集团做出贡献。

明朝是两京十三省,东林党汇聚的利益集团,是现在的江浙沪为代表的省份,因此,东林党的大佬们也基本都来源于这些地区。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主要是由北方各个身份组成起来的一个利益联盟。

所以东林党和阉党之间的冲突,本质是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利益集团,在朝廷上对于国家政治和经济政策的一个矛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宋朝以后江南地区得到充足的经济发展,凭借着江苏的盐和丝绸,安徽的瓷器和茶叶所带来的超额垄断利润,全国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因此也诞生了顾宪成为代表的东林党。

当江南的东林党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形成以后,定会在朝堂之上寻求对其更有利的经济政策,因此就会跟以阉党为代表的北方经济落后地区形成激烈的政策冲突,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加大,逐步演化为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东林党和阉党,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是中国自宋朝以来财阀政治的体现。

财阀集团会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也会因为局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导致全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因为一旦以东林党为首的财阀集团取得了朝局的主导权后,便会制定更有利于江南三省的经济政策。比如制定较低的商税,然后让这些商品快速的销往其余地区,这样使得江南经济发达地区对北方落后地区形成产品倾销,导致北方地区大规模的农民破产。

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一旦财阀势力取得国家的控制权后,国家的政策发展便会变得趋向于保守甚至萎缩。

因为在这些江南财阀们看来,只要北方能够成为商品的销售市场,那么南方对于北方是并不关注的,所以才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说法。他们在意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能不能够更大化,而非所谓的北方人民甚至外敌是否有潜在的风险。

读懂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这些文官集体如此痛恨魏忠贤了,因为魏忠贤正是拿着他们的钱去补贴北方的贫困地区的人民、给全国的公务员饭碗、给北方打仗的军队钱粮。如此一来还能不痛恨这位九千岁吗?自然是想杀之而后快!

所以崇祯上台后,听信了这些文官的建议后,果断除掉了魏忠贤,自此朝堂大悦。

崇祯

自此之后,东林党的钱财便留在了江南。于是出现了北方灾民铤而走险、李自成无官可做、东北钱粮告急,最终酿成了一场无法挽回的败局。

崇祯在临死前说出的“此皆文臣误我”,或许才是最真实的想法。

最后的崇祯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