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改字"宋瑞"到号"浮休道人"背后,是一代英豪的理想与无奈

2019-12-30 12:58:07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 ——文天祥

文天祥意想图

公元1283年元月,携带着这般忠孝的浩然之气,文天祥于元大都陨落,他的确烈烈轰轰做了一场,无愧于天、地、君、亲,留给了后世无尽的哀叹与悼念。

自宋宝佑四年起,20岁的文天祥以状元及第入仕以来,报国之志无时无刻不在鞭策于他。以至于得中状元不久,随即改字"宋瑞"。

这一改意味深长,也开启了他"以字号喻心志"的坦荡一生。其时名云孙,后改名天祥,字履善。与众不同的是文天祥还有两个道号,即浮休道人、文山。众所周知,道号是道家弟子的称号或者叫教内名讳,那么作为南宋王朝高级官员的文天祥,为何会有道号,而且一有便是两个呢?道家讲求的是出世,以超凡脱俗为基调,提倡无为而顺其自然。

而文天祥20岁中进士且殿试第一,是为天子门生、朝廷栋梁,旋即改字"宋瑞"更是立志为国尽忠,复兴大宋。豪气干云如斯,他又为何会更号"浮休道人"?纵览文天祥的一生宦海沉浮,从改字"宋瑞"到自号"浮休道人",隐藏着的其实是一代英豪的伟大气节与对现实的无奈。改字"宋瑞",初入宋廷,却数次罢官夺职

弱冠之年便考取进士的文天祥,其能力在那篇一气呵成的"万言奏对书"里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殿试的策论类型文章,题为"法天不息"。朝中经史名家王应麟对这个年纪轻轻就颇有志向文天祥赞不绝口,宋理宗也极为赏识,亲自擢文天祥为第一,文天祥旋即改字"宋瑞"。

文天祥作品《正气歌》

然造化弄人,以天子门生名列第一的少年文天祥,在本该是平步青云的仕途上遭遇了"飞来横祸"――父亡,丁忧。也就是说他要守丧三年,不得为官!《宋史》载文曰: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馀,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寻丁父忧,归。

初入仕途便经历如此波折,虽然没有给文天祥带来太多打击,但这种极度巧合的经历,却似在冥冥中预示着什么。好在文天祥是一如既往的豪气干云,丁忧期满,立即向朝廷报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接手朝廷差事不久,文天祥却自请罢官夺职。

此事还要从朝廷局势说起,自宋理宗即位以来,元廷掌控在忽必烈手中,蒙古铁骑为大都为中心向四方征讨而去,其中南宋朝廷面临的压力最为巨大。至理宗开庆年间,为保住政权及时行乐的理宗皇帝已更换了七个年号,只为乞得上天垂帘,无忧无虑的太平皇帝断然不会如此频繁更改年号,由此也可见局势的焦灼和理宗的忧愁。

理宗开庆元年,以年号"开庆"为喻乞求偏安的理宗未能如愿以偿,相反却乞来了一大批元军。元军以合州为目标,准备攻克这一南宋四川的战略要地,进而大举进攻南宋,而宋军却是连连败北。战事焦灼之际,宦官董宋臣上奏皇帝请求迁都,以免发生意外(靖康之耻历历在目),无法确定是否为皇帝授意。而朝中诸大臣听闻董宋臣的建议,也都默不作声,似乎是默许,又或者是不敢发表任何异议。

就当时情况而言,处于弱势的宋军一旦大败,那么朝廷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皇帝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亲临前线,即真宗皇帝一样御驾亲征,激励将士或可大胜;要么紧急迁都,避免战败后造成靖康耻一般不必要的麻烦。

宋理宗赵昀

理宗皇帝显然不愿意承担风险去御驾亲征,那么他的选择是什么呢?然而此时,丁忧回朝担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痛斥董宋臣,请求皇帝斩杀董宋臣,以使众志成城一心御敌。第二点请求没错,一鼓作气方能胜这无可厚非,关键就在于其要求斩杀董宋臣。结果是,皇帝对其不予理睬,朝中诸大臣对他也模棱两可。不得已,文天祥自请免职回乡。史料记载:开庆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说上迁都,人莫敢议其非者。天祥时入为宁海军节度判官,上书「乞斩宋臣,以一人心」。不报,即自免归。

当然,文天祥的拳拳赤子心众所周知,皇帝和贤臣也不例外,不过佞臣却是看不见的,而且会时不时给你使绊子。要求斩杀宦官,可见文天祥有刑名思想,随即升任刑部郎官,改江西提刑官,此官职上出了一闻名遐迩之人:宋慈。可见,文天祥的一番仕途路,也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但路是好认不好走,况且还有给你使绊子、挖陷阱的,在提刑任上镀金期满文天祥回京担任"尚书左司郎官"。升迁如此之快,自是有人不慢,以"台官"为主的一大波攻击到来,台官即指御史台官员,有宋一朝台官和谏官势大前所未有。在台官的一片声讨之下,文天祥被迫进入了第三次罢官期。

贾似道,说起这个人谁都不陌生,而文天祥的第四次罢官潮,便是此人推动而成。贾似道发狠非同小可,文天祥被数次斥责下,不得已引咎辞职。道号"文山",寄情山水之间,不忘报国之志

咸淳元年,前期不甚昏晕后期奢靡荒淫、前后更易八个年号的南宋理宗皇帝崩,度宗皇帝即位。这一年,罢官回乡的文天祥,游庐陵美景,斥资开辟文山。咸淳四年,再度被排挤出朝廷的文天祥回到庐陵,与一干好友共游庐陵东南之美景——文山山水。

兴之所至,文章即来,面对这文山美景,感悟着大自然的奇妙,与好友共游文山,享受着如此惬意的生活,文天祥有感而发做文章一篇:《游文山观大水记》。

文天祥想象图

文曰:惟子安素不作诗,闻吾三人语,有会于其中,辄拍手捋须、捧腹顿足,笑绝欲倒,盖有渊明之琴趣焉。倚阑逾时,诡异卓绝之观不可终极,而渐告晚矣。乃令车马从后,四人携手徐步而出。

文章之中不难看出,作者与好友饮酒山间,谈笑风生,好不逍遥快活。回想年近四十的文天祥,入仕也已二十多年,想当初少年得意是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是多么的意气风发,然如今不惑之年却是一个罢官夺职之身。

宦海沉浮多年,却是徒劳无功,内心煎熬之下无处宣泄,而大自然的纯净与奇妙,似乎给了他某种指引。道家的无为理念霎时间涌上心头,旋即自号"文山"。

虽有道号,但文天祥初心不忘,他知道朝廷面临着巨大危机,奸臣当道之下恐无力回天,一方面是寄情于山水的乐趣,一方面是那颗报国的炽热忠心。然朝廷没有启用诏令,自己又无法主动请缨,在这种左右不能的煎熬下,咸淳九年终于得到了朝廷诏令,他再次踏上了报国之路,却不知这一路更加坎坷……勤王保驾,血战东南,终是镜花同水月,了却"浮休"一道人

自建炎南渡以来,赵构组建的南宋朝廷只能说是名义上的首府首脑,经历靖康之难后,统治阶层的威信大打折扣,这便奠定了南宋朝廷的积弱之弊。换句话说,南宋朝廷自建元伊始,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过半壁江山的控制权,地方对朝廷的指令尊崇度无底线下降。

这种现状自钦宗时开始逐渐恶化,到理宗、度宗时期早已成为积弊,而这种内部的危机在咸淳十年爆发。也正是这一现实积弊,给予了文天祥一记响亮的耳光,进而推动着文天祥从丞相兼枢密使向"浮休道人"的转变。

蒙古军剧照

南宋度宗皇帝即位以来,并没有感觉到危机,将朝政大权交于奸臣贾似道,自己在后宫寻欢作乐好不快活。而皇帝的荒淫与朝政的糜烂,致使各地方对朝廷愈发不满,甚至于一度不尊朝令。度宗有多荒淫,见史料记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故事,嫔妾进御,晨诣合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余人。

咸淳九年,蒙军南下,樊城告急不久守将吕文焕开城献降,南宋王朝门户大开。咸淳十年,文天祥升任赣州知州,掌一州军政。次年,借着樊城之利,蒙军大肆进攻,整个长江上游告急,朝廷朝不保夕,危急之下皇帝下诏各地起兵勤王。注意,不是皇帝调兵遣将,而是下诏勤王!然各地含糊其辞之际,文天祥召集兵马万余人北上……

勤王保驾有功,却未得封赏,反而一路之上文天祥是散净家财,可以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而战事刚平息下来,朝廷却提拔了一批以吕师孟为代表的佞臣,这回着实让文天祥再度寒心。史载:朝议方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封吕文德和义郡王,欲赖以求好。师孟益偃蹇自肆……(文天祥)上疏言:"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

紧接着,让文天祥心灰意冷的事件接踵而来,首先是"乞斩师孟"没有得到批准,反而自己被调任平江。其次是面对朝廷积弱之弊,文天祥上疏请求划分南宋辖地为四镇,朝廷派遣大都督进行管理,结果朝廷理都没理,理由是文天祥的想法"阔远",意思就是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等等。

文天祥意想图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两鬓斑白了。治国之策没有被采纳,请求诛杀奸佞之臣也没有得到回复,对南宋复兴本还心存希望的文天祥,此时说没有心灰意冷怕是不实。然而祸不单行,朝中没有施展抱负的他,在军中也无法施展。调任平江,北元起兵直奔金陵(南京),先攻常州,文天祥派朱华、尹玉、麻士龙与张全四路大军齐发援常州,结果是麻士龙战死,朱华战败,尹玉战败,即全军覆没!

文天祥生平首次指挥兵团作战,结果弄得全军覆没,手下将士血流成河,悲愤交加之下的文天祥,再次回想起了那文山山水间与好友饮酒观大水的日子,内心百感交集。回想起颠沛流离的一生,几经波折却是徒劳无功,状元及第又当如何?忧国忧民的他,却未得皇帝信赖,反而奸佞之臣傲立朝堂,这又是为何?蒙军气盛,一路所向披靡,大宋朝廷还能反败为胜吗?道家提倡的无为,又该是如何……

自笑平生奔忙,终了浮生尽荒唐,忧劳兴国,谁人抚神伤?黯然神伤的文天祥,在内心的一派煎熬之下,又能如何抉择呢?

时局图

回想二十岁时意气风发,得中状元便改字"宋瑞",那么此时又当如何呢?勤王保驾,血战东南,终是镜花同水月,了却"浮休"一道人,文天祥旋即号"浮休道人"。其实文天祥想做潇洒不羁的道人,并不是只体现在了他的道号上,被元廷俘获之后的他,也时时流露出对回归自然的憧憬。史书记载,文天祥被俘之后曾言: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

这里所说的黄冠,便是专指道人的词汇。纵观他这一生,何其坎坷。改字"宋瑞",为国奔波一生,是他不屈的气节和不失的初心。道号"浮休道人",憧憬仰慕黄冠的人生,则是他对现实的失望与无奈。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