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强30年坐得冷板凳 擦拭去垛积在婺州窑上的历史尘埃

2021-03-24 10:19:30 来源:本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武义璟园,一座长集浙闽皖赣等地明清古民居建筑的大观园。全国首个按照历史发展阶段为脉络,全景式呈现婺州窑的历史发展概貌的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就藏身其中。馆内陈列着数百件从先秦到元明,在专业博物馆都难得一见的婺州窑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经典代表作品,向世人展现婺州窑历史的光芒。

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馆长雷国强,2015年因为潜心研究婺州窑历史文化和所获丰硕研究成果,被评为当年度“浙江省十大教育新闻影响人物”。其获奖词是:“因为雷国强老师的执着与努力,恢复与填补了一段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空白,为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如果说,以婺州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新华为代表的的匠人团队是在传承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雷国强则是一位挖掘、弘扬婺州窑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他曾两获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最高学术著作成果奖——映山红奖。他业余收藏、研究婺州窑古陶瓷近30年,在国内相关报刊杂志发表了婺州窑、龙泉窑历史文化研究的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了《婺州窑韵》《婺州窑研究与鉴赏》《婺窑瓷谭》等5本古陶瓷研究学术专著。从业余到专业,他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垛积在婺州窑上的历史尘埃,试图让遥远而古老的地方文明重新绽放光芒。

“婺州窑古陶器的价值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雷国强与婺州窑的结缘,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

1983年,19岁的雷国强从浙江省民族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乡村初中教英语。不过,他的骨子里还是“痴迷”传统文化,爱看古典书籍,曾一度想报考国画专业。

次年春天,雷国强的师范学校历史老师、知名畲族史学专家王克旺到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作民族村落田野考察,他陪老师在当地做了4天的乡野调查考察。王克旺的话,雷国强至今难忘:“畲族的历史与文化仅靠口耳相传,随着老人一个个老去,畲族历史文化也就一点点自然消失。抢救畲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工作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王克旺说,会画画的人很多,不缺你一个,但研究畲族地方文化的人极少,你是畲族人,要为家乡多做些事。

在王克旺的推荐下,雷国强加入了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理事。研究会里云集了一批民间文学的泰斗,他们的价值追求、治学态度令雷国强肃然起敬。著名民俗学专家罗永麟是雷国强的导师,他建议雷国强立足柳城当地民间文化研究,做好田野专题项目调查工作,打出一口浙中南山区与畲族民间文化研究的深井。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大地掀起“收藏热”,各地涌现出许多以交易古旧器物为主的古董文物市场。雷国强开始关注、收集能够诠释地方历史文化的文物与古旧民俗用品。他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并没多少积蓄,愣是靠一双慧眼淘换了不少东西。妻子曾怪他花钱买了一堆旧货,雷国强回应:“再不抢救这些失散在民间的珍贵文物,今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认为,婺州窑历史文化遗珍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它们是诠释与印证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文物。妻子与家人也十分支持,早几年电脑还未普及时,雷国强撰写的研究文章都是由妻子誊写的。

2005年,雷国强带着10多件藏品来到浙江省考古所,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伯谦看到后惊叹不已:“没想到小县城里的教师会有如此高规格的藏品。”一次又一次巧合,背后是年复一年的坚持,雷国强与婺州窑的故事就此开始。

“甘于清贫,耐得寂寞,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罗永麟曾对雷国强说过一句话:“既然选择了做学术研究,就注定这一辈子与物质的世界绝缘。我们要甘于清贫,耐得寂寞,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准备。”

从事婺州窑文化研究,雷国强确实一直脚踩泥土。近30年来,他省吃俭用,靠一个普通教师的微薄收入集腋成裘,但即便如此,哪怕市场价值已逾百万,雷国强从未变卖过一件藏品。

婺州窑是江南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早在唐代就被“茶圣”陆羽编入《茶经》,被誉为“天下第三”。遗憾的是,基于古代官史与地方方志编撰者只重官家之史而轻民间百姓日常生活劳作之事的历史文化立场的局限,有关婺州窑的历史文化资料,在历代史籍与地方志中的具体记载甚为稀少。

面对早已被历史尘埃淹没了的婺州窑,雷国强关注、收藏因各类开发建设而出土,流入当地文物市场的历代婺州窑古瓷。其婺州窑收藏已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的专题系列收藏,并在收藏与文博研究圈子里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收藏的一尊宋代的“天官赐福”瓷像入选为2011年浙江民间典藏大展。

“民间文化研究不能坐在办公室里,要迈开双腿走向田野,向散落在河边山脚的历代婺州窑古窑址要资料,通过田野考察与调查研究建立婺州窑古陶瓷研究的标本资料库。”没有现成资料,雷国强就用“脚”做研究。一顶草帽、一把锄头、一个蛇皮袋,他开始田野考察,几乎跑遍了金、衢两地有代表性的婺州窑数十个龙窑遗址,采集了数以千计的瓷片标本资料。

古人建造窑场,首先此地必须有瓷土方便开采,其次有充足的松木资源作为燃料,最后临山靠水方便建造龙窑与产品瓷器的外运,武义县熟溪河两岸所有符合这些条件的地方,雷国强几乎寻了个遍……

一个一个找下去,光是在武义,雷国强找到的窑址就有30多个。因为经常上山下乡,当地村民都知道有个专门收旧瓶瓦罐的“雷老师”。

填补婺州窑研究的学术空白

雷国强把婺州窑置于中国古代陶瓷文化发展与地方历史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之中去解读研究,研究历代婺州窑工艺的沿革与发展,梳理归类整理历代婺州窑的基本器形与装饰风格特点,总结历史文化名窑婺州窑的文化与艺术成就……随着越来越多学术论文、专著的发表,雷国强的名声不胫而走,他先后被华东师大、浙师大、中国青瓷学院、金职院等大学特聘为兼职教授,并兼任多家国内知名的艺术品收藏鉴赏研究媒体专家顾问团专家与主笔。

已故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名誉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著名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张浦生先生曾这样评价雷国强的《婺州窑韵》,“图文并茂第一次对婺州窑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和展示,填补了婺州窑研究的学术空白”。其第三本婺州窑研究专著《婺州瓷谭》,在2015年浙江省第五届民间文艺学术成果奖评比中获映山红奖。

武义县政府将其婺州窑系列收藏列入公助民办的私人民间博物馆建设项目,利用浙江省“山海协作”项目的资金协助雷国强老师在璟园建立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

雷国强说,民间博物馆已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新生力量,它与公立博物馆形成了一个区域保护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新平台,成为了宣传地方历史文化教育的新窗口。古代婺州窑系列收藏与研究成果终于有了一个对外展示与交流的公共空间与学术交流平台,他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建设一个收藏、展示、研究婺州窑的学术交流高地与新平台,推广婺州窑产业发展。(汪蕾 王东方)


责任编辑:zhangrui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