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物》:手绘在上海最in的100种生活方式

2019-10-29 11:32:09 来源:东方头条

打印 放大 缩小

书 名:上海名物 作 者:田震坤 绘 邹佳彤 文 刘海乐 译 出 版 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在一个读图时代,如何让年轻时尚的插画配以名胜古迹、市井街头的描绘,展现出极具“东方韵味”的中国风物?哪些名物与生活方式,能代表既传统又时尚的“上海人小辰光”?哪些地理坐标能兼顾城市文化积淀与“网红打卡地”?

汉英对照版《上海名物》,属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策划的“大美中国”丛书的分册之一,在深入城市,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将艺术性与生活化场景相融合,通过100幅手绘作品和100篇优美短文,将上海古老的特色文化地标与年轻人的现代生活完美融合,描绘了中国年轻人在上海的100种“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上海名物》的特色之一,在于艺术性与生活化场景相融合,100处插图全部采用了手绘插画的形式,从内容选景、文字,到最后形成画稿,最终展现为一本关于“生活方式”的书(而非建筑草稿或非遗、文化史迹考据描述)。该书将上海特有的古貌,和具体的生活细节结合起来,仿佛一帧帧电影镜头,一点点拉近读者,走进中国城市,用“人文浸润”的方式表达“中国形象”。

《上海名物》的特色之二,在于中国原创性与国际化表达相融合。原创性贯穿于《上海名物》的起始策划、拍照调研、构建目录、起草画稿到最终的呈现形式。“哪些名物与生活方式,能代表既传统又时尚的‘上海人小辰光’?哪些地理坐标能兼顾城市文化积淀与‘网红打卡地’?”《上海名物》在深入城市,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勾选出每座城市拟绘的100个生活场景,表现城市独特性。

在怡和洋行旧址,为华丽的装饰与罗马拱券而惊叹

沿着北京东路拐入开阔的外滩,转角处这幢雄伟的大厦便是怡和洋行的旧址——外滩27号。大楼始建成于1851年,经历多次改建和修缮,如今内部活跃着新兴的美术馆、餐厅、酒吧和私人会所,但建筑外观依旧呈现着最初的文艺复兴风貌。一、二层以大块的花岗石垒砌出坚实的罗马拱券结构,三层至五层中部则由四根壮观的大理石列柱加持。墙体各处都刻有精致的石雕,诉说着华丽的历史印记。待夜里,华灯初上,细节处的明暗总是引得路人频频驻足。

在读者书店,感受古典与现代的冲击

创刊于1981年的《读者》杂志,近来在一幢百年建筑内开了间读者书店,“炸”出了几代人的青春。整间店是深色原木风格,二层楼的宽阔空间里,遍布着《读者》的元素。入口墙面上的铁艺信箱、由屋顶散落而下的杂志页装饰、整整100份《读者》的寄语……情怀遍地开花。书店还保留了原建筑的玻璃钢架隔层,将不同年代的《读者》杂志一一铺陈,构成了一段步履间的“杂志桥”。尽头处还有一条莫高窟风格的长廊,带你开启在壁画中畅读的体验。

在张园,体验沪上名媛的生活

张园地处南京西路的中心区域,是如今上海为数不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晚清时,这里曾是人们最爱的活动场所,赏花、看戏、照相、宴客、吃茶、纳凉……各色精致日常构成了这座“上海私家园林之最”。而百余年后的今天,即便历经多次变迁,张园依旧延续着最沪派的生活气息,酒吧、甜品店、咖啡馆和露天餐厅遍布。2019年张园进入了新一轮的改造,将在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基础上变身为商业街区,想来又会成为新的旅游地标。

在辅德里,看一回石库门

在延安中路北面,紧邻延安公园之处,两排旧式石库门里弄静静地隐蔽在一片葱郁之中,这便是辅德里了。它建成于1916年,这片百年老建筑中的625号拥有着三重重要身份——它曾是李达与妻子王会悟的私人寓所,是人民出版社旧址,同时也是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这里的建筑以灰色砖木为基调,再以点点红砖勾勒出窗沿。两层结构的里弄住宅一字排开,方正规整,给人强烈的静谧感。

在徐家汇观象台楼上,看天文仪

作为全球第一批开展气象工作的机构之一,徐家汇观象台已连续从事“气象观测记录”这项工作140余年,被世界气象组织(WMO)认证为“世界气象站”,敬业态度名扬中外。2012年,观象台旧址被改造为气象博物馆,人们可以在这幢三层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内,回味百余年来的气象大事记,亲眼见到早年间观测和记录天文数据的各式仪器。楼内还设有气象演播室,参观时可以过一把气象预报员的瘾。

到外滩复星艺术中心,感受建筑动态之美

在外滩历史建筑群的尾端,坐落着一幢自带“流苏”的金色建筑,远看既像是中国古代冠冕,又神似西方竖琴。每天,当幕帘配合着几首古典乐缓缓旋转,整个建筑都会“舞动”起来,像是在拉开舞台大幕通知观众,演出即将开始!如此耀眼的大型艺术装置,不愧是出自英国鬼才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这里举办的展览也同样耀目,你将置身于各种高互动性的当代艺术作品中一饱眼福。当然,音乐会、小型演出和品牌活动也同样不会少。

走进建业里,看美丽的石库门群

建于20世纪30年代,清水红砖、马头山墙、半圆拱券门——建业里的存在,为这条跨越徐汇和黄埔的梧桐街道赋予了与生俱来的历史风貌。这里坐落着上海现存最大的石库门建筑群,近200幢颇具特色的住宅式房屋绵延出壮丽的旧时景象。经典的“外铺内里”格局将内部里弄与外界隔离开,具有别有洞天的静谧祥和之感。如今的建业里被改造成集酒店和商铺为一体的新式街区,标志性的建筑结构与肌理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修复,值得一去。

在申报馆的纯白巴洛克雕花穹顶下,喝咖啡

理想的工作场景,便是在申报馆古老的巴洛克浮雕穹顶下,趁着清晨新鲜的阳光,想象世界。这座汉口路上唯一存留的老报馆始建于1918年,曾是《申报》的驻扎地。如今由复旦校友众筹改建为咖啡馆THE PRESS,依旧延续着独立与自由的新闻气息——墙面上的老照片诉说着申报馆的旧时记忆,菜单也设计成复古报纸的模样。端起咖啡杯的一瞬间,仿佛看到平行时空里,编辑们正坐在靠窗的位置校对新闻稿。一口饮下,温润的气息留存于心底。

文/秋兰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